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中国照明学会高度重视科普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按照中国科协科普工作有关要求,持续加强学会科普能力建设。 为普及照明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学术资源科普化和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助力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中国照明学会决定在学会官网(www.cies.ac.cn)和微信公众号(CIES1987)开设“科普专栏”,向社会提供科学、权威、专业的照明科普内容,打造具有知识性、专业性和服务性的科普平台。 中国照明学会科普专栏以“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活力”为理念,将涵盖照明领域前沿科技、健康生活、实用技术、趣味知识和相关资讯等内容。热烈欢迎照明领域科学家、企业家、设计师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科普工作,为“科普专栏”提供照明科普作品。作品请发送至学会邮箱:cies19870601@163.com。投稿过程中若有疑问,可联系中国照明学会秘书处(联系人:朱思贤,电话:010-65812194)。 中国照明学会科普专栏第11期邀请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汪统岳博士撰写了题为《光与健康的奇妙邂逅:当照明科技点亮医学未来》的科普文章。汪统岳,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后,长期从事建筑光学、人居健康光环境、医养建筑和极端环境的健康照明设计与示范应用,开展康复环境的多感官刺激和环境疗愈技术等医工交叉研究,曾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课题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4项、同济大学“医学+X”交叉研究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核心论文10余篇),担任Building and Environment、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Buildings、Sustainability和《照明工程学报》等期刊审稿人;参加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大会和亚洲照明大会ALC8次、并作口头报告4次,申请专利12项,参与编写“健康照明设计标准”、“极地人本照明标准”、“健康校园评价标准”、“医院建筑照明技术标准”等标准,参与撰写《光与健康》《建筑节能技术》《建筑光环境设计》《建筑物理(图解版)》《房屋建筑学》等学术著作,参与医院、教室、养老院、博物馆、办公、住宅、工厂等人居健康光环境和城市夜景照明设计项目20余项,曾获得中国照明学会“中照照明奖”照明工程设计奖一等奖、亚洲照明大会最佳论文奖“Best Paper Award”、俄罗斯照明学会年轻照明科学家“Young Lighting Scientists”等荣誉。
光与健康的奇妙邂逅:当照明科技点亮医学未来
在大多数人眼中,照明只是“让环境变亮”的工具,但人们可能不知道,现代照明技术早已突破传统认知,与医学领域深度融合——从调节人体生物钟到辅助治疗疾病,从手术室的无影灯到抑郁症的光疗方案,光照的科学应用正在重新定义光与健康的新边界。
图1 不同波段的电磁波谱及光谱
1 光疗法的千年进化史
人类利用光线治病的历史可追溯至古埃及,那时人们便发现阳光对皮肤病的疗效。而现代光疗法的里程碑,是20世纪50年代英国护士发现黄疸婴儿在阳光下症状减轻,由此催生了新生儿蓝光治疗技术。如今,特定波长的光线已成为医学界的“隐形药物”。
1.1 蓝光——黄疸的克星
蓝光(主波长425~475 nm左右)能分解血液中的胆红素,成为新生儿黄疸的标准化治疗方案[1]。美国FDA甚至批准了LED光疗面膜(蓝光(415 nm)、红光(630 nm)和近红外光(830 nm))用于痤疮治疗。
图2 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
1.2 红光——细胞的“修复师”
红光(630-660 nm)凭借温和的穿透力,可激活细胞线粒体中的能量工厂,加速组织修复[2]。临床研究显示,关节炎患者每日可接受10~15分钟的红光照射,4周后疼痛显著缓解。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使用红光治疗,愈合时间可显著缩短。运动员可采用红光搭配近红外光(800-900nm),帮助缓解肌肉酸痛。
1.3. 紫外线——杀菌与补钙的双面手
紫外线(Ultraviolet, UV)是电磁波谱中波长介于 10 nm 至 400 nm 之间的不可见光,根据波长可分为:UVA、UVB、UVC,以及真空紫外四部分,而UVC、UVB两部分有其特殊用途。
UVC消毒:医院用UVC(100-280 nm)杀灭99.9%的耐药菌,新冠疫情期间的消毒机器人将病毒残留量降至0.01%。
UVB补钙:UVB(280-315 nm)可帮助皮肤合成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光疗是皮肤科常用治疗手段,可用于银屑病、白癜风等多种皮肤疾病。
1.4. 近红外光——可穿透组织的“隐形医生”
近红外光(700-1300 nm)可深入人体5-10厘米。有研究显示,808 nm的近红外光照射可使纤维肌痛患者疼痛敏感度明显下降。脊髓损伤小鼠通过近红外光照治疗后,可有效调节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的形成,减轻炎症反应,并显著改善运动功能[3]。在一些临床试验中,近红外光疗可显著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能力,且无药物副作用,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提高Aβ蛋白的清除效率,从而改善认知、减缓神经退行疾病的进展[4]。
2 生物钟背后的光线密码
凌晨一点刷完手机后你是否感觉难以入睡?这与人体接触的蓝光刺激密切相关。人体内的生物钟细胞对480 nm附近的蓝光极其敏感,光线通过人眼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像光缆般将信号传递至大脑松果体,进而调控褪黑素、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和睡眠觉醒周期(见图3)。夜间过量的光照刺激会抑制褪黑素的正常分泌,导致入睡困难和睡眠节律紊乱等问题。因此,夜间需降低光照刺激强度,减少对睡眠的不利影响。
图3 光照的非视觉神经通路(a)、五种感光细胞(b)及其光谱敏感性曲线(c)
基于光生物效应开发的“昼夜节律照明系统”,普遍在晨间采用高强度、高色温的白光(如6500K冷白光),以提升警觉性,模拟自然光的强光刺激;在傍晚采用低色温、低强度的光照模式(2700K 暖黄光),诱导睡眠开始(见图4)。考虑人体生物节律和睡眠需求、改善情绪的动态光照系统,目前在卧室、病房、地下室、办公室、教室和工厂等人居空间,以及空间站、潜艇、科考站等极端环境中备受青睐。
图4 模拟天然光动态变化的光照模式(a)和考虑工作休息制度的动态光照模式(b)
3 医疗空间的“光线处方”
现代医院正将健康光环境设计纳入环境疗愈体系,帮助病人、医生、护士改善睡眠和节律问题、缓解疲劳和提高认知能力(见图5)。
- 手术室:可调色温LED无影灯,冷白光增强视觉对比,暖光缓解医生视觉疲劳。
- 精神科病房:模拟晨间的动态照明方案,促进抑郁症患者血清素水平提升。
- 儿科病房:利用星空投影灯、彩色光、LED媒体立面,降低儿童的焦虑感。
- 重症监护室ICU:采用可变色温和亮度的灯具帮助患者重塑昼夜节律、减轻意识障碍、ICU综合征和谵妄等症状。
- 护士站和医生值班室:采用可调光调色灯具,帮助医护人员重塑睡眠节律、改善情绪和认知能力,减少操作失误。
图5 引入动态光照的病房和护士站
4 未来的光明革命
科学家正在研究探索一系列更精密的“光医学”未来的应用,例如:
- 闪烁光疗法:伽马频率的闪烁光可刺激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延缓认知衰退[5];也可以提高脑内腺苷浓度,促进睡眠,从而治疗失眠症[6]。
- 近红外脑治疗:采用近红外光穿透颅骨激活神经元,非侵入式地改善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渐冻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
- 光遗传学:向神经元植入光敏蛋白,用光线精准调控神经信号。
- 智能光疗眼镜:可根据地理位置调整光谱和明暗,缓解跨时区飞行者的时差综合征。
5 结语——以光为药,照亮健康未来
从古埃及人崇拜太阳,到今日纳米级光医学,人类始终探索着光与生命的羁绊。当一盏灯不仅能照亮房间,还能杀菌消毒、修复伤口、调节睡眠和情绪,这便是照明科技赋予现代医学的神奇魔杖。或许不久的将来,医生会在骨质疏松患者的处方中写道:“每日接受525纳米绿光照射30分钟” [7](见图6)——这将是光对人类健康最温暖的馈赠。
图6 绿光可促进下丘脑促性腺激素抑制激素(GnIH)的释放,从而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7]
参考文献
[1] 江浩楠.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研究及系统设计 [D]. 南京大学, 2021.
[2] 何海燕, 张连阳, 叶茂. 短期红光照射治疗对创面愈合和缓解疼痛的效果观察 [J].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3, 25: 20-22.
[3] Sun J , Zhang J , Li K ,et al.Photobiomodulation Therapy Inhibit the Activation and Secretory of Astrocytes by Altering Macrophage Polarization[J].Cellular and Molecular Neurobiology, 2020, 40(14).DOI:10.1007/s10571-019-00728-x.
[4] Wang M , Yan C , Li X ,et al.Non-invasive modulation of meningeal lymphatics ameliorates ageing and Alzheimer's disease-associated pathology and cognition in mice[J].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4, 15(1):14.DOI:10.1038/s41467-024-45656-7.
[5] Martorell A J , Paulson A L , Suk H J ,et al.Multi-sensory Gamma Stimulation Ameliorates Alzheimer's-Associated Pathology and Improves Cognition [J]. Cell, 2019,177:256-271. DOI:10.1016/j.cell.2019.02.014.
[6] Sun X , Dias L , Peng C ,et al.40 Hz light flickering facilitates the glymphatic flow via adenosine signaling in mice[J].Cell Discovery,2024,10:81.DOI:10.1038/s41421-024-00701-z.
[7] You, Y, Huo, K, He, L, et al. Gnih Secreted by Green Light Exposure, Regulates Bone Mass through the Activation of Gpr147 [J]. Bone Research,2025,13:13.
策划制作
作者丨汪统岳 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后
审核丨中国照明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中国照明学会专家工作委员会
出品丨中国照明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