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隆重举行。开幕式简约又精彩,塑造了一个空灵、浪漫的冰雪世界,让人印象深刻。
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会离不开绿色、科学的照明科技。为了满足多方面的视觉需求,中国照明学会理事、会员等科技工作者不畏困难、开拓创新,用科技之光照亮冬奥冰舞台,用智慧之思闪耀精彩冰世界。
为更好地宣传高水平照明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照明学会通过学会官方网站( )和微信公众号(CIES1987),集中展示参与北京冬奥会的中国照明学会会员风采。
本次展示中国照明学会高级会员——bpi照明设计有限公司李奇峰团队助力北京冬奥会的创新成果。
国家速滑馆©刘兴华
国家速滑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林萃路,毗邻奥林匹克公园,拥有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平时可接待超过2000人同时开展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等所有冰上运动。作为2022年第24届北京冬季奥运会唯一新建的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将用于大道速度滑冰比赛,共产生14 块金牌,将是本届冬奥会产生金牌数量最多的单体场馆。
国家速滑馆©刘兴华
国家速滑馆建成后与“鸟巢”、“水立方”、共同组成“双奥”之城的核心建筑,成为延续城市空间记忆和传承奥运文脉的标志性建筑。
国家速滑馆以“冰”和“速度”为建筑设计意向,由22条晶莹剔透的玻璃圆管环绕建筑表面,韵律起伏的玻璃圆管成为建筑最具表现力的设计语言,象征速度与激情,体现速度滑冰的运动主题。设计意向代表冰的坚硬和丝的柔滑完美结合,因此又被称为“冰丝带”。
与鸟巢热烈、跃动的气氛以及水立方沉静、流动的气质形成巨大反差的同时,又一脉相承的是建筑照明由内而外散发的场所精神:“冰丝带”追求卓越、不设限的速度之感。
国家速滑馆建筑效果图
国家速滑馆照明设计立足冬奥契机,力求融入体育精神的内核,并将科技之光、绿色之光的设计理念注入现代体育场馆外观照明的设计脉络之中,致力于打造一个富于想象力、令人产生记忆点的现象级的建筑照明作品。
速滑馆采用高透明度的曲面玻璃幕墙和单索支承的网壳体系,整体轻盈通透。曲面玻璃幕墙在立面的基准线上弯曲4次,形成层叠的褶皱。褶皱上安装总计22根直径35cm的印刷玻璃圆管“冰丝带”,在褶皱的凸起处密集,凹陷处疏松,富有韵律感。通过斜向幕墙索的协同作用,减小竖向的幕墙龙骨断面,以强调“冰丝带”的水平向度。
标准幕墙和“冰丝带”圆管剖面
半透明的玻璃管与高透明度的曲面玻璃互相映衬,也给予照明设计与建筑设计一体化表达的可能性。建筑整体为椭圆弧线造型,并在南北方向形成长轴低点,以及东西方向形成短轴高点。照明设计需要分别根据建筑在双曲方向上的旋转角度,考虑灯光呈现的方向所形成的视角变化及亮度的关系,同时也需要考虑“冰丝带”亮度和背景亮度之间的合理对比。
内部结构
在建筑长轴方向,玻璃圆管的排布更加平缓,灯光更近似于从玻璃圆管的顶端到朝向地面方向的一侧投射出来;而短轴方向,玻璃圆管的垂直方向转折更加明显,局部甚至接近90度的转折角度,这表示,灯光将有更多机会分别从玻璃圆管透光中心的两侧分别展示出来。
短轴和长轴方向的剖面
作为北京重要的冬季奥运场馆,“冰丝带”将其重要的冰雪元素融合到玻璃圆管“冰丝带”表面肌理的设计之中,冰裂纹的图案结合釉面的遮盖力,是灯光的完美载体。光在整个玻璃圆管中形成遮蔽、半通透、通透及腔体反射投射的一系列复杂变化,形成理想的冰与光交融的效果。
玻璃圆管“冰丝带”样板试验
22根玻璃圆管在速滑馆立面上盘旋,形成总计2.75万米长的冰之光带。LED线形灯沿玻璃圆管两侧通布,每根灯具采用RGBW的全彩LED芯片,助力服务于冬奥与春节期间丰富的展演展示需求,以及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深层次的内涵表达。
玻璃圆管灯具安装节点
国家速滑馆作为拥有标准速滑赛道的竞技场馆,其建筑体量庞大,拥有充足的空间资源。然而,沿袭现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方向,其双曲流线造型和大坡面的玻璃幕墙形成了一个无吊顶的腔体空间,给设备安装和隐蔽带来了极大的难题。2.75万根LED灯具,每根灯具拥有8个像素地址,RGBW全彩芯片的应用,则须按照每个像素地址分配4个色彩地址通道;总计产生88万个地址码。
“冰丝带” ©刘兴华
通过与S形幕墙龙骨的设计结合,超过11万个分控设备被安装在玻璃幕墙内侧排布。最终还原了“冰丝带”纯洁、纯净、纯粹的建筑之美。
“冰丝带” ©刘兴华
通过不同维度的思考和研究,速滑馆的照明设计实现了“冰丝带”“22”与2022这一特殊时间的永恒凝结。22条如丝如缕、晶莹剔透的冰之丝带在中国农历虎年新春留给世界一个速度与激情的冬奥印象。
“冰丝带” ©刘兴华
项目业主: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博普乐思
幕墙设计:大地幕墙
照明顾问:bpi
项目团队:李奇峰、陈天钰、康妍、陈震、裴旭东、耿震宇、潘昊睿